|
欢迎访问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! |
2018年4月学习资料 | ||||
| ||||
第一篇:善用文笔 落实读写结合 著名的语文教学理论家朱作仁教授,曾把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概括为四个方面,即熟读、精思、博览、多作。 “熟读和博览”即我们常说的“多读”,“多作”即是多写,而“精思”则贯穿之中。读写结合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,在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呼声渐高的背景下,善用文本资源,把小练笔挤进语文教学课堂中,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,因文而宜,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、全方位思考问题,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,看到一片新天地,获得一种新认识,养成一种好习惯,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科学之路。 读写结合训练的形式很多,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,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恰当的训练方式。尤其要关注训练点的衔接,不要零碎进行,要通盘考虑。首先要关注训练形式的多样化,做到说写结合,低年级多说,高年级多写;其次要关注训练内容的多样化,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,提高练习的兴趣;此外,要及时跟进点评反馈,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,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。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,使学生切实从精彩的“范文”中受益呢?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,浅谈几点做法。 一、在经典处仿写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,是学生积累、感悟语言和模仿参照的样本。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,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、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,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,这将使学生受益匪浅。 如学习了老舍先生写的《猫》一课后,让学生仿写最后一自然段的写法(先总后分),写一种熟悉的小动物的特点。有学生写道: “我家的三只小白兔真能吃啊!每天放学后,我都要采一大篮青草喂它们。它们看见我拿青草来了,立即蹦过来,两只前脚搭在笼子上,还不停地抓笼子。我把草一撒在笼子里,它们马上转过身去,用三瓣嘴迅速吃了起来……” 很多学生仿写了他们熟悉的动物的特点,把自己家的小动物都写得生动活泼,让人喜爱。这样的仿写让学生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,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,降低了写作的难度,使学生 “写”之快乐。 又如学习《争吵》一课以后,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文章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,然后话题一转: “我们每个人都和同学闹过矛盾,其实事后像又挺后悔的,能不能写出你当时的心情呢?”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道:“我悄悄看了他一眼,心禁不住直跳,走上前想跟他打声招呼,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,我狠狠地打了我自己一下,说道:‘龚家豪,你可真没用!’就这样,我远远地跟着他”。阅读教学中,只有让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,学生才能在灵活运用,才能有意识地去炼词锤句。 二、在情动处抒写 “情动”是“辞发”的先决条件,在写的过程中,二者常常是相伴相随、互为因果的。因而,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,以此为素材让学生练笔,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。 如《老人与海鸥》一课中的 15 自然段写道:“海鸥纷纷落地,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,它们肃立不动,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。”这一段描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,读了感人至深。教学时,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鸥,写一段话表达对老人的留恋。有学生这样写:“老爷爷,这十多年来,您把我们看成亲生的儿女。你省吃俭用,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,而今,我们还没报答你,你怎么就走了呢?看着你的遗像,我们是多么悲痛……”“老人,非常感谢您多年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,现在您离我们远去了,请您不要担心,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,您放心吧!” 在文章的情境交融处引导学生练笔,学生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,使习作语言细腻丰富而感人,在抒情练笔的同时,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也更透彻了。 三、在深刻处扩写 一些古诗隽永短小,令人回味,让学生把古诗扩写成故事不失为故事教学的创新之举,这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表达的能力。 如《游子吟》这首古诗,描绘了一幅儿子即将远出,母亲在灯下为儿子赶制衣服的情景,表达了母爱的伟大。在学生理解诗意后,我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进行改写,注意写出人物的语言、神态、动作等,让人读了深受感动。有学生在文中写道: “明天就要进京赶考了,吃过晚饭,我拿出书本在油灯下温习。一会儿,收拾完家务的母亲拿着几块裁剪好的布和针线坐在了我的对面。我一看,知道娘又要为我缝制一件新衣了,就对她说:‘娘啊,你已经为我缝了不少的衣服了,你累了,早点歇息吧。’‘我不累,明天你就要出远门了,这一走,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。我得再多缝一件,衣服少不得!’娘一边缝一边说……” 这样的练笔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,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。 四、在空白处补写 作者常常运用 “空白”的艺术,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。教学时,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,对全面把握内容具有重要意义。 例如《黄山奇石》一文,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 “奇”,通过“猴子观海”“仙人指路”“金鸡叫天都”等石的具体描写,突出“很有趣”。其他奇石,像“天狗望月”“狮子抢球”等一笔带过,进行略写,形成了空白。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“奇形怪状”,抓住岩石的名字,发挥想象力,分别把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具体形状写出来。通过写,岩石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,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。 五、在结尾处续写 有不少课文结尾很含蓄,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,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,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。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,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,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,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。 如学完《穷人》,可引导学生紧接课文的结尾,展开想象,续编故事,以《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》为题,让学生写渔夫和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是如何生活的,使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,穷人那善良、勤劳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。 六、换个角度改写 如《草船借箭》《田忌赛马》等课文,我们可以让学生假设曹操不上当;除了孙膑的办法之外,还有其他办法吗?变换角度来改写,既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,也训练了语言的表达。 以上的种种练笔形式,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。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、鲜明的画面、可以模仿的篇章,可以延伸思维空间,达到了以读促写、以写促读、读写结合的目的。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,发展了学生的思维,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,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。通过这种训练,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,作文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。总之,联系课文进行作文教学,就像给学游泳的人戴上救生圈一样,有了安全感,他就能大胆地实践。当他掌握了本领,不但会自觉卸掉 “圈子”,而且会“不恋浅滩爱深水”。诚然,我们不能指望一篇课文学下来,学生就能在习作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那是急功近利的,是违背规律的,但我们可以通过持之以恒,天长日久的努力,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。 第二篇: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 “读写结合”的研究 作者: 张月 四川攀枝花小学语文二班 关键 别出 “新”裁 事半功倍 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》指出:“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。”“在作文教学中,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,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”。叶圣陶先生说得好:“ 阅读是吸收,写作是倾吐。”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:阅读是作文的基础,阅读好像蜜蜂采花,作文好像蜜蜂酿蜜。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,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,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。 一个关键 实现读写结合,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,找准读写训练点,抓住学生的兴奋点,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,拓展写的空间,让学生乐于动笔。何谓兴奋点?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、词句优美处、生动有趣处、思维创新处。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。简而言之,即:情动笔动 ——品美写美——妙趣横生——别出“新”裁。 1 :读前先写,赏文作比。 在学习课文之前,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,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。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,结合读写训练点,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,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。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,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,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 2 :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,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,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。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,也是 —种学习工作的能力。此时读是在理解、比较、质疑、联想、创造中的读,是较高层次的读,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。 3 :锤炼小标题 写提纲是本期的一个阅读训练要点,拟小标题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 ——小标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,又要推敲用语的表现力。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拟的小标题被大家欣赏,所以在用字上煞费苦心,讨论时都据理力争,这种场面我们戏称为“竞标”。 4 :仿写 所谓仿写,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、立意、构思、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。仿写有两个层次: ( 1 )从仿起步——模仿阶段 学习《他发明了什么》,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,并用分号分隔几个并列的意思。学习《猫》,让学生仿写两段话,体会文章的韵味,感悟动物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。 ( 2 )从仿到创——创新阶段 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,那么,中高年级就应该把 “创新”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。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,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。 读写结合的创造,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,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、独具特色的内容写,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,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,也指形式上的创新。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,有推理故事、新闻写作、课本剧、童话、探险故事,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、练笔空间。如学习《白鹅》细致入微的描写过程,学生们重新猜想白鹅再换个主人又会怎样呢?孩子们的兴奋、快乐溢于言表。 5 :改写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,改变文章的体裁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,充分发挥想象,对原文进行重组、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。可改写文体,把《颐和园》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。 6 :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,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。 7 :缩写 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,抓住主要内容缩写,利于加深理解,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。 8 :用心灵去观察 我们提倡写真,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 “个性化的、自然的,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,沉浸着美语和泪珠”的东西。真实的美从哪里来?引导学生观察生活。如何观察生活呢?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、借鉴。在阅读教学中,我们不仅要学习、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,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。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,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、体验,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、有灵性的文章。否则,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、模式化的拼装过程。 鉴于此,这学期我们四年级的老师精心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次 “呵护小动物”的体验活动,每个孩子守护一个家养的动物,如:够、猫,在许多天的相处后,也许会目睹动人时刻,感受感情的微妙;也许付出与希望会成为泡影,见证的是失望。。。。。。不管怎样,孩子们用眼睛、更是用心灵在关注、在观察。从孩子们的作品里,你能感受到一种真实、一颗真心、一份真情。。。。。。 从这里我们看到,阅读过程是 —个还原生活情境的过程,仿写过程是个先体验生活情境,再表达的过程。只有写作形式和所写内容有效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内化。 9 :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是一个单元的大作文。教师通常是在习作之前为了习作而进行指导。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实效性,我们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阅读教学中都要带着指导。有的课文在理解文题时,可以指导作文审题及自己拟题;有的课文在总结时就可对学生大胆的引导和启发 等。 |
上一篇 |
![]() |
![]() |